第二百二十四章——钢铁炼狱:一战 25(1/3)
作品:《1492—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》1916年的戰爭,除了歐洲之外,在其他戰區也有著大規模的戰事。在奧斯曼帝國所統治的中東地區,在英法等協約國的支持下(也可以說是“忽悠”下),爆發了大規模起義,嚴重打擊了在當地的奧斯曼帝國的勢力。因爲起義地區爲阿拉伯地區,而這次大起義,也被世界(或者說是以歐美爲代表的主流媒體)稱爲“阿拉伯之春”。
現在,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阿拉伯的發展軌迹,以及跟奧斯曼的愛恨情仇。
盡管“阿拉伯”這個字眼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出現在文獻中,但是直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誕生以後,阿拉伯民族才逐漸形成。當570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于麥加城時,分處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爭鬥已久,夾在它們中間的阿拉伯半島各部落深受其害;當時盛行的偶像崇拜和多神信仰非常不利于半島居民走向統一。
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,610年,穆罕默德宣稱接受了真主的啓示,從而拉開傳播伊斯蘭教以及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帷幕。曆經二十余年的努力,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時,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于麥地那政權之下,阿拉伯人也以中東新勢力的形象登上了曆史舞台。
但是新獲統一的阿拉伯半島形勢並不令人樂觀。穆罕默德剛一逝世,先前歸順麥地那政權並皈依伊斯蘭教的各部落紛紛鬧分離;再者,由于穆罕默德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,他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引得各支勢力競相角逐。在廣受阿拉伯人緬懷的所謂“四大哈裏發”時代(632-660年),阿拉伯人之間的沖突就已相當激烈了,四大哈裏發中有三位死于非命――被信徒刺殺――就很能說明問題。特別是第四任哈裏發阿裏時期,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嚴重激化,以致接連爆發內戰。伊斯蘭教曆史上的首個教派――哈瓦利吉派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,正是哈瓦利吉派穆斯林刺死了阿裏。阿裏死後,其次子侯賽因接過大旗,與阿拉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倭馬亞王朝對抗,結果事敗身死,但是他的死卻加速了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形成。
盡管內部問題頻出,但是阿拉伯人並沒有停止擴張征服的步伐,連續的征戰給阿拉伯人帶來一個幅員廣闊的大帝國。但即使是在阿拉伯帝國最輝煌的8-9世紀,阿拉伯人間也存在“尖銳的教派對立、頻繁的反叛、離心傾向的加劇和文化背景的深刻差異”,“北非、敘利亞和波斯分布著形形色色的割據政權”。
10-13世紀是阿拉伯人曆史上的一個危機期,既面臨著西方的“十字軍東征”,又面臨著東方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襲,但這並沒有喚起阿拉伯人的同仇敵忾,當時阿拉伯各政權之間的矛盾是如此尖銳,以致一些穆斯林統治者和十字軍聯手攻打自己的教友。更有甚者,1129年阿尤布王朝的統治者竟然將伊斯蘭教聖地耶路撒冷出租給十字軍,而此時十字軍仍占據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沿海地帶。早已名存實亡的阿拉伯帝國最終于1258年被西征的蒙古大軍所滅,此後阿拉伯人再也沒有建立起哪怕是形式上統一的政權。
此後捍衛阿拉伯人榮譽的,是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,其統治區域還包括敘利亞、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半島的紅海沿岸大部,該王朝最終于13世紀末期將殘余的十字軍趕出巴勒斯坦,並在此後的兩百年間其都城開羅成爲伊斯蘭世界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。
但是該王朝的領地和其他阿拉伯區域的命運一樣,隨著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的興起,除了北非摩洛哥和西亞阿拉伯半島內陸及東南部外,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區域都被陸續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。但是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人的統治是很不得力的,“阿爾及利亞、突尼斯、的黎波裏形式上是奧斯曼的省份,實際上17世紀初之前已經脫離土耳其政府而獨立??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――帕夏們坐鎮的敘利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頁继续阅读......... 1492—1945說說歐美那些事兒 最新章节第二百二十四章——钢铁炼狱:一战 25,网址:/344384/198.html